8月8日,中国汽车品牌比亚迪迎来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成为全球首家达到这一里程碑的汽车品牌。那么,这家中国汽车品牌到底掌握了哪些核心技术,促使它快速崛起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一家公司掌握的重要技术总是会通过发明专利形式确定下来,因此,湘汉有恒发布了《比亚迪技术分析报告》,试图通过分析比亚迪集团的发明专利数据,帮助受众及时了解该公司技术发展情况。专利数据来自智慧芽专利系统,数据日期截止2023年8月10日。
该报告将比亚迪集团估值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发明专利进行检索,发现有(1)电池组技术、(2)卷芯电化学电池技术、(3)用于存储电能和向车辆提供电力的电池系统技术、(4)电池连接器技术、(5)流场板和使用流场板的燃料电池堆技术、(6)金属化塑料表面技术等相关发明专利。因此,可以推断该6大技术是比亚迪集团掌握的最关键的核心技术。其中,刚刚获得日本专利局授权的“电池组和电动汽车”专利的价值评估为1,328万美元,其成为比亚迪集团最具价值的发明专利(如表1至7所示)。表 1 比亚迪集团电池组技术专利介绍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表 2 比亚迪集团卷芯电化学电池技术专利介绍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表 3 比亚迪集团用于存储电能和向车辆提供电力的电池系统技术专利介绍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表 4 比亚迪集团用于存储电能和向车辆提供电力的电池系统技术专利介绍5.流场板和使用流场板的燃料电池堆技术
表 5 比亚迪集团流场板和使用流场板的燃料电池堆技术专利介绍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表 6 比亚迪集团金属化塑料表面技术专利介绍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目前,比亚迪集团拥有发明专利数量为10,428项(注:本报告提及的专利数量均为简单同族组),其中有效发明专利7,697项,占总量的74%;审中专利2,558项,占24%(如图1所示)。图 1 比亚迪集团发明专利的简单法律状态
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称,2019年是比亚迪发展史上最困难的一年,净利润大幅下降42.03%。可是这一年是该公司有效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开始飞速增长的一年。2018年有效授权发明专利数量为436项,2019年为767项,环比增长76%;2022年发明专利数量为1337项,比2019年增长75%(如图2所示)。可见,比亚迪在最困难的时期,仍然坚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并取得了显著的研发成果。'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图 2 比亚迪集团有效授权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年度趋势
三、技术研发方向多元,以新能源汽车和轨道交通装备为主从比亚迪发明专利技术领域分布看,新能源汽车装置、配件制造专利最多,为2,161项,占总量的21%;其次是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专利,共1,198项,占11%,第三是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共992项,占10%;其他Top 10技术领域还有新能源汽车相关设施制造、电子核心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人工智能、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太阳能产业(如图3所示)。可见,比亚迪技术研发方向以新能源汽车和轨道交通装备为主,前者以电池技术为重点,后者技术产品有跨座式单轨“云轨”和智能交通系统“云巴”[1]。[1] 云轨”属于跨座式单轨一种,是比亚迪轨道交通产品品牌。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比亚迪组建1000 多人的研发团队,历时5 年,累计投入50 亿元, 成功打造跨座式单轨“云轨”。“云轨”采用流线型车身设计,搭载无人驾驶系统、铁电池储能系统、永磁同步直驱电机、能量回馈系统等先进科技。作为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云轨拥有独立路权且编组灵活,具有造价低、工期短、适应能力强、景观性良好等特点,可广泛用于大中城市的骨干线和超大型城市的加密线、商务区、游览区等线路。云巴是比亚迪历时7年,耗资近100亿倾心打造的具有100%自主知识产权、不占用道路资源的立体智能交通系统。技术特点:产品搭载无人驾驶系统、多功能深度集成的综合调度系统、自动定位、人脸识别、宽带集群+可视化对讲等高科技配置。优势:建设周期短、建设费用低、运营管理省、出行效率高、低能耗、低噪音。来源:比亚迪公司官网。图 3 比亚迪集团发明专利Top 10技术领域分布
比亚迪的技术研发成果主要归口位于深圳市龙岗区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该公司为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的发明专利一共9,048项,占集团总量的87%。另外,位于惠州、上海、汕头、天津、宁波等地的分支机构有相对较少的专利成果申请(如图4所示)。图 4 比亚迪集团发明专利当前申请人(专利权)人在国内地级市分布作为一家中国公司,比亚迪在中国内地布局的专利最多,一共10,031项,占总量的96%;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申请的PCT国际专利共1,433项,占14%。比亚迪在全球主要科技强国,如美国(689项,占总量的7%)、欧洲(571项)、韩国(316项)、日本(290项)、德国(248项)、印度(115项)等进行了较绵密的专利布局。调研发现,比亚迪在美国布局的专利技术领域相当广泛,其中新能源汽车装置、配件制造领域最多,共264项,占布局美国专利总量的38%;其次是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共66项专利,约占10%(如图6所示),该类专利以电池产品展开。图 6 比亚迪集团发明专利在美国布局的Top 10领域五、前5大研发专家为凌和平、廉玉波、宫清、杨冬生和尹韶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最多的5位专家依次为,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凌和平(171项),首席科学家职务、汽车总工程师、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139项),基础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宫清(71项),副总裁兼产品规划及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70项),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储能业务总经理尹韶文(63项)。而以第一发明人申请的价值10万美元以上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最多的是廉玉波,共39项;第二是宫清,共38项(如表7所示)。表 7 比亚迪集团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数量Top 5专家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报告全文)